“安徽省工人先锋号”是这样炼成的① | 记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团队
在新桥国际机场,一座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正以昂扬之姿拔地而起。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团队凭借卓越的管理、技术创新和为“翅膀上的安徽”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,成功摘得“安徽省工人先锋号”荣誉称号,生动诠释着匠心精神与使命担当。
强管理:锻造铁军 筑牢发展根基
自2023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,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团队以“精益求精”为准则,探索构建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。团队赴北京、长沙、杭州等地实地考察学习,借鉴国内顶尖交通枢纽建设经验,引入标准化、信息化管理模式,将安全生产、成本管控、质量监督等环节纳入全流程精细化管控。
项目团队通过落实每日“问题导向”交接班会、月度动态考核机制,将管理效能转化为施工效率,节约成本数百万元。通过“六个全”方式系统地对现场安全环保进行管理,以“安全标准化、工艺精细化、流程规范化、责任明确化”为抓手,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机制。根据项目不同位置的不同安全风险特点,划分区域并设专人进行分区管理。全员参与“隐患随手拍”活动,团队实现了从“要我安全”到“我要安全”的转变,为项目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。
这支由45名骨干组成的精锐队伍,以“路桥铁军”作风攻克了超长超深基坑施工、地下空间复杂结构施工、多交通方式无缝衔接等多项技术难题,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注入强劲动能。
树模范:先锋引领 激发奋进力量
在新桥机场的建设工地上,项目技术负责人鲍艮平的名字无人不晓。作为团队中的技术骨干力量,他凭借着一股韧劲和钻劲,突破从路桥行业转型到公建行业的技术瓶颈,研究适合项目的关键技术。带领项目技术团队成功攻克超长超大超深基坑各专业交叉施工、超长超厚地下异型结构混凝土浇筑及防渗漏控制、多层次大小铁、GTC立体结构施工组织及转换、隔振支座制作与安装等难题,围绕施工工艺优化、质量安全管控等关键领域开展专项攻坚,为项目优质高效履约提供技术支撑,节约工期6个月。
在旅客过夜用房钢结构施工期间,鲍艮平创新采用“BIM+AI”技术,构建了全专业的数字化模型,并对多个复杂节点进行了可视化模拟,将钢结构安装的精度误差严格控制在3mm以内,实现了施工的一体化和空间精准管控,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,并在国内同类型钢结构施工领域创造了新的速度纪录。
鲍艮平的故事并非孤例,项目技术人才就是这样用绣花功夫磨炼匠心。项目团队通过“每周讲堂”“师徒结对”等传帮带机制,培养出20余名复合型技能人才,技术能手。同时,鲍艮平带领技术团队孵化出10余项工艺革新成果,获国家级、省级等QC成果、BIM大奖11项,省级工法1项,专利30余项。
重创新:科技赋能 智绘未来蓝图
项目团队依托“智慧工地”平台,率先实现BIM技术与施工全过程深度融合,建立数字孪生机场模型,实现可视化多专业三维协同管理。采用全场地延迟摄像、AI高点巡检等技术,360度全景实时监测现场施工,搭建投用项目全过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团队首创的“模块化装配式施工技术”,应用缓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、层间隔振工艺,重点突破复杂施工组织结构,推动“智能建造”在合肥机场项目运用,将工期缩短30%,为大型交通枢纽建设树立了新标杆。
项目大力推广新设备、新工艺、新材料、新技术的应用,积极响应传统施工行业转型,实现从“人”造到“机”造的转变,大力推广应用混凝土整平机器人、三维扫描机器人、测量机器人、引入塔机防碰撞安全监控系统、塔机驾驶员视觉辅助系统,实现设备安全运行自动监测等一大批“四新”技术的应用,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、提高施工效率、节约施工成本,推进品质工程建设,践行以“平安、绿色、智慧、人文”四型机场建设为目标的建设理念。
项目用科技之笔绘就“智慧枢纽”,先后获得安徽省“智慧工地”称号、安徽省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试点项目、合肥市2024年“智能建造”试点工程项目。
聚文化:以“家”凝心 共铸团队之魂
走进项目部的休息区,一面贴满职工生活照的“家文化”墙格外醒目。从集体团建的欢声笑语到家人团聚的温馨瞬间,每一张照片都诉说着团队的温度。“在这里,我们不仅是同事,更是家人”,安全员尹超感慨道。项目团队以“家文化”为核心,通过生日关怀、结对帮扶、家属开放日等活动,将人文关怀融入日常管理,激发全员爱企如家的归属感。
600天风雨兼程,从36米深基坑到各建筑群林立,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综合交通中心项目团队用行动诠释了“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强”的奋斗真谛。以汗水浇灌初心,以智慧擘画未来,不仅赢得了“安徽省工人先锋号”的殊荣,更在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建设中树立起一座精神丰碑。